近年来发现了八条宋元内河木船实物,其形制、部分设备及船体的联接工艺,均与文献记载以及画中宋船形象相符。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中心为广州、明州和泉州三地。海上交通贸易的发达,必将促进海船制造业的发展。“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海舟以fj为上”(《三朝北盟会编》第176卷上),fj又以泉州制造的海船最有名。近年来,在泉州湾发现了不少造船遗址,并且出土许多船桅、船板、船钉和索绳等造船材料。特别是1974年和1982年发现了两只南宋海船,(45)进一步证明泉州是当时我国一个重要的海船制造基地。(图19)这两只海船之一出于泉州后诸港,现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深1。92米。全船用十二道隔板分为十三个水密舱。其排水量至少在400吨上下,载重量约在200吨以上。这只上部扁阔,两舷下削的尖底船一改沙船的平底形制,可视为我国福船(46)早期船型实物之一。福船首尖尾方,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底尖上阔,呈“v”形,并有贯通首尾的龙骨,吃水深,稳定性好,并且容易转舵改变航向,便于在狭窄或多礁石等水域较为复杂的航道中航行。尖首尖底还利于破浪,受到的阻力小,航速快,并可抵御风浪的冲击,尤其在开顶风船时,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诚如宋人徐兢所说:福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福船的不足之处是不适于较浅的水域。《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明州上下浅海去处”适造平底海船,而“fj、广南海道深阔”,适“造尖底海船”。泉州出土的这只海船,如复原后全船总长可达35米左右,较宋代文献所载,尚属小型海船。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描绘了宋朝出使高丽的船队情况:船队由两艘“神舟”和6条“客舟”(载人的客船)组成。其中每条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相当于载重量120吨。而“神舟之长阔高大、什物器用、人数,皆三倍于客舟”,航行时“巍如山岳,浮动波上”。以至当它驶达高丽国的时候,引起“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可见当时中国海船不仅以其性能优良、结构合理而领先于世界,而且还以体积庞大,负载量多而著称。
宋元时河船与海船上的附属设备,较之前代又有改进,更为完善:
1。竹橐宋元海船在中部两舷侧悬置竹梱,称竹橐。其作用是消浪和减缓船只左右摇摆,以增强航行的稳定性。同时它也是吃水限度的标志。即“水不得过橐,以衡轻重之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
2。平衡舵宋元大船都有大小两个主舵,舵可升降,根据水的深浅交替使用。这种平衡舵的舵面呈扁阔状,以增大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且又因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可以缩短舵压力中心对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操纵更加灵便。
3。测深砣即水砣,系有长绳供测深用的铅砣。宋元船上已装备,经常测量水深,可防船只搁浅。另外,还可以用测深砣测知海底的情况,确定船舶所处场所能否停泊,以及辨别船舶所处的方位。
4。导航设备宋元时已开始使用仪器导航。“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宋朱彧《萍洲可谈》,引自《说库》第19册)“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2)指南针或磁罗经(针盘)是全天候的导航工具,海船使用之后,无论昼夜阴晴,都能沿着正确的航向行驶。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导航标志,以指示船舶安全进港。如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的泉州关锁塔,就是当时进港的导航标志,而且沿用至今。高超的造船技术,先进的导航设施,使宋元时期的造船和航海事业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尤其是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是“航海技艺方面的巨大改革”,它把“原始航海时代推到终点,预示计量航海时代的来临”(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六、造船业在明代的发展
明代造船工厂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水平,从而形成了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其时规模最大的造船工厂有三个:js龙江、淮南清江和sd的北清河船厂。龙江船厂于洪武初年(1380年左右)建于南京下关三叉河。该厂主要建造大、小黄船,战巡船,战座船等二十余种船舶,特别以建造大型海船而著称,年产量超过二百艘。郑和下西洋所乘之大宝船就是由该厂承造的。清江船厂专造漕运船舶,有4所总厂,82处分厂,3000多工匠。据《漕船志》统计,自弘治三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490—1544年),前后54年间,共造船28534艘,平均每年约造519艘。一个船厂尚且如此,那全国所造船只将有多少?据《明会要?食货四》记载,永乐十年(1412年),为扩大漕粮运输,一次所造漕船就多
喜欢网络作家玩网游请大家收藏:(m.dmbook.win),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