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骏喜欢利物浦,认识他的球迷观众都知道。
刚接触解说员职业时由于对利物浦更熟悉,解说起来更得心应手。
但当时足球报记者告诉他:“要像了解利物浦这样的豪门一样去熟悉其他小俱乐部的资料。一个优秀的解说员不光可以解说顶级球队,也一定可以解说一场低级别球队的比赛。”
后来,詹骏对待解说工作更加严肃,还会手写准备资料。
丁伟捷说他欣赏马丁泰勒的知识储备水平:“某位球员在比赛中打进了一个精彩的世界杯,一般的解说员只会说这样的进球非常难得,但是泰勒会告诉你,这名球员几年前在同一位置也尝试过同样的射门方式,而他最近一段时间状态不好是因为受伤,现在,他又找回了过去的状态。”
“解说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距离下次直播还有三周时间,我会会花所有的时间来准备。”在英国足球名嘴泰勒的眼中,足球解说员是这样子的。
1996年,丁伟捷买了一部笔记本电脑用于整理资料,自此他每次解说,都会带上自己的电脑。
如果里奥费迪南德在场上受伤了,他能在比赛暂停时谈谈费迪南德的伤病史。
他形容自己:“找资料方面没有人够我癫。”
除了找资料的能力,詹骏还曾在广东电视台从事直播摄像工作,这在解说员中是少有的。有了这个工作的经验,詹骏对于镜头语言有更深的理解。
进入新千年,由于英超联赛比赛时间合适,转播技术领先,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同时英超转播费用也水涨船高,版权方开始更青睐国内规模更大的电视台,espn遭到冷落,这些解说员陆续回到了国内。
回到国内,这些解说们需要面对不同的受众。
espn与国内转播机构对于解说的要求不同,也培养出不同的观众口味。
丁伟捷在2003年回到中国工作,他当时的感受是:“他们比较喜欢你评球的时候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整天在那里分析评论。”
2006年世界杯,黄老师在那次疯狂的表演后辞职,事情发生后,国家电视在那届世界杯余下比赛收视率反而大增,球迷也对黄老师抱有同情。
但espn的解说们也许不这么想,苏西认为黄老师的风格可能不适合espn,何光军强烈不认同黄老师的做法:“如果在外国电视台这么做,只一次就绝对‘炒鱿鱼’,而且还会在这一行消失。”
除了解说风格要求不同,国内解说直播时而采用的“单口相声”模式也不合他们的习惯。
国家电视解说有时会给人留下“话少”的印象,这和解说人数不够也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在黄老师事件中,他的解说也是一次“单口相声”,缺乏解说嘉宾的制约,也是造成黄老师节奏失控的一个因素。
国外的模式是由两人搭配解说,比如由专业解说员泰勒搭配退役球员安迪格雷,在格雷被解雇后,泰勒的搭档换成了80年代阿森纳名将阿兰史密斯。
任职欢乐时,詹骏有时要单口解说比赛,也录制了一些个人节目,虽然他的单口评述受到欢迎,但他也更认同二人搭配的解说模式:“他们(评述员)一般负责介绍背景与资料,解释‘镜头语言’与描绘场面,专业上的分析全部交给了嘉宾。如此科学地分工,让球迷和观众听得舒服、痛快。”
单口解说曾是早期国家电视的传统,在意甲开播后,国家电视开始尝试由宋老师、张老师和张足各三人解说。
后来国家电视进一步从人员架构上进行调整,黄老师成为核心,张足各退居二线,与陶人伟、徐阳光以及朱广户这样的前球员和赋闲教练组成一套面面俱到的嘉宾班子,足球解说的大路越拓越宽,从一张嘴巴变成了一张圆桌。
张足各的解说广受球迷欢迎,这得益于他的经验,他粗略估算自己看过三千场比赛:“到三千场的时候,可以有一些预判了,一场比赛打了十分钟,要点在什么地方,我就大概能知道了,有什么发展,我也大概能预计到了。”
不过张足各在以前的国家电视里没什么存在感,因为那时候国家电视不注重解说员的“戏份”搭配,让评述员抢了嘉宾的戏。
“韩老师说话咣咣咣,有时候,我插不上嘴,我就用这样(嘿嘿)的方式表示我在。”
国家电视并不缺乏懂足球的嘉宾,只是缺乏一个好的评述员。2006年的一声吼,掀翻了黄老师的一桌好菜。
在黄老师转投凤凰卫视以后,接下来的刘建鸿和段日宣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扮演主角。也许,人们以后对黄老师的怀念,是因为此后一段时间里央视解说的平庸。
如果说临场即兴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黄老师是中国足球解说界的“孙悟空”,那刘建鸿差不多就是那个“沙僧”,四平八稳的解说风格,让球迷听完就忘,连经典台词也就只有一两句。
刘建鸿并非没有在解说风格上创新,每逢进球后,拉丁语的足球解说都会有一段中气十足,非常拉长的“goooooooooooooooal!”,而刘建鸿解说进球,则是用说唱般的语速反复呼喊“进啦进啦进啦进啦”
不过,他的这种移植没有被观众接受,因为观众们始终更在意他缺乏信息量的解说。
2014年世界杯半决赛后,有人统计刘建鸿一共使用了18个成语,6句名人名言,提到7次中国足球,5次青少年,4次德
喜欢壹掌遮天请大家收藏:(m.dmbook.win),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