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第一次来庙街,对那边多少有点映像。刘铁军对地形更熟,直接告诉李忆之蹲守的最好位置。通往庙街只有一条土路,据说是刘一鸣发家后找人修的,穿过河谷和树林,直到小溪边。蹲守的最佳位置就是临近公路的一处峭壁上,位于道路唯一拐弯处,峭壁左侧是村庄右侧便是公路,通行不便,树木茂盛。
李忆之带着王刚、小赵、奇峰和石秀算作一组,在刘连长指导之下采购一番。每人一个背囊,包括大米、蔬菜、油盐酱醋、帐篷布、被褥、锅碗瓢盆、锄头镰刀、手电,估计要有三十公斤。他们上去一次,至少要驻留五天,东西必须准备齐全。
趁着夜色,刘班长将五人送到山下便匆匆离开,后面的事情全部由李忆之负责。李忆之瞧了瞧背囊,与众人一道前往峭壁。刚下过雨的山林十分湿滑,山坡陡峭的地方只能手脚并用往上爬。王刚不到1.70米的个子,背着近一米高的行军背囊,从后面看只见背囊不见人。惹来一阵笑声,李忆之苦笑一声,这也算是苦衷做乐吧!
背着这么重的东西,在平地上走都困难,何况是在人迹罕至的大山上。没走多远,魏庆峰便说道:“怎么我老是觉得有人在后面拽?”
小赵嗤笑一声,说道:“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哪次野外行军你不这么说?小样,看我的!”
笑闹中行到半途,李忆之见众人疲乏,山林又黑,便要众人停下来休息。石秀取出压缩干粮充饥,小赵力气极大,双手灵活,三下五除二将压缩干粮,众人狼吞虎咽啃了起来。
翻过一座山头,到达设伏点,天色已经发亮。众人丢下背囊,来不及休息,就开始动手搭帐篷、支通铺。木桩和木棍支起来,上面一根挨一根铺上小竹子,这就是床。床边竖起木桩,顶上两根长竹竿,油布一搭,卧室就做好了。铺床的时候,两根削得不齐的木桩高出了床面。
王刚负责生火做饭。用容易点着的松枝点着火,接着打来山泉水,在石头围成的灶上煮开,萝卜、土豆、圆白菜,切一切放点儿油盐酱醋煮熟,这就是他们驻守的第一顿美味。
吃完饭,他们开始设置观察哨。观察哨是更隐蔽的观察点。为了隐蔽,官兵们要严格控制活动范围。要是漏掉可疑的人,这一趟就白辛苦了。在观察哨内,两人盯着庄子,两人盯着路。
李忆之心里的计划是要弄清楚到底每天有多少进出,庄子里大概有多少人。上次来的时候,估摸着庄里最多一百口人。但这一百口人当中有多少是武装人员,他也想知道。在他看来,要不是庄子里面有妇孺老人,不如直接全部抓起来一一审问。但他也知道,这样做实际上不可能。
庄里活动也有了初步印象,早上大约有十几位年龄颇大的老年人去地里干活,还有几个孩童嬉戏打闹。壮年一大早过渡口赶车去特区,这部分壮年人数大约在二十人左右。中午过后,庄子里一片寂静,连孩童也不见踪影,显然天气太热。直到太阳落山,村子里又有了些活力。庄子往来车辆并不多,第一天观察下来只有五辆车,一辆输送青壮年的车辆,车牌号老-3672;三辆吉普车,车牌分别为老-4567、老-4568、老-4569;一辆皮卡,老-7482。
李忆之吃过晚饭,琢磨了一会儿,没看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推敲不出什么线索,只有等第二天再看。众人吃过王刚做的简易晚饭,聚在一起闲聊吹牛。这样的经历,很容易让年轻人成为更好的朋友。
山上没有条件洗澡,众人只能将就。到了夜间,见没什么事情,众人便早早休息,忙碌了几天也确实疲乏。魏奇峰负责电台联络,顺便兼任随队医师,医疗包里除了常用药品,还带着硫磺。刘连长特别嘱咐睡觉前要在帐篷四周撒一圈硫磺,防止晚上蛇爬到帐篷里。
第一天晚上李忆之值班,半夜魏奇峰把李忆之叫起来。李忆之看了看表,已经是凌晨一点。到了观察哨,斜靠在一旁大树,闭目养神。夜里观察意义并不大,黑黢黢地什么也看不到,不过为了防止万一,他们还是按照惯例执行。
第二天继续观察,上午与头天一样,没什么变化。只是进入庄子的车多了一辆,这个变化让小赵盯着看了半天,不见什么异常。
到了傍晚,李忆之终于观察到一丝异常,有一辆车沿着河漫滩开了过去,关键是这辆车没有车牌号!当初对付刘一鸣时攻击他们的车就是从河漫滩开过来的,而笔记本也大致记录了那个所谓隐蔽的藏身地。眼前观察到的车辆正是向那个方向开去,李忆之顿时兴趣大增,难道这帮人现在还在找那个地方?还是要去哪里藏什么东西?
一旁小赵说道:“咦,他们这是往哪儿开?”李忆之不动声色,一边说着小赵一边把这个现象记录下来。接着小赵一直盯着这辆车,直到晚上也没看到这辆车再回转。
晚饭之时,众人多了个乐趣,就是猜测这辆车究竟到了那儿。眼下只有一条路通往庄子,要是有了另一条路,他们蹲守的意义也就不大。李忆之就说要把这事情告诉给刘连长,众人也觉得要报告一下。不过魏奇峰打了岔,也没什么发现,怎么说?众人觉得也对,就等明天再看看有什么新变化。
夜间照例有人值守,今晚是王刚。到了凌晨的时候,王刚惊奇地发现那辆下午出去的车沿原路返回,车灯发出的光柱十分耀眼。他连忙叫醒众人,
喜欢李忆之的成长史请大家收藏:(m.dmbook.win),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