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至爱的哀伤,是无法治愈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真理,什么样的诚实,怎样坚强,怎样温柔,也无法浮萍这哀伤,我们只能够从哀伤中挣脱出来,从中领悟点什么,但无论领悟到什么,下次哀伤袭来时,还是派不上用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这是一个深秋季节的夜晚,北魏帝国首都平城的温度已经接近冰点,寒风舞动着帝国皇宫宫殿群四角的风铃叮当作响,隐约间还可以听到其中一个大殿内有断断续续的哭泣声。
循声望去,这座皇宫大内的宫殿上下却早已用白麻装饰起来,宫殿外的旗杆上也挂上了白色的招魂幡,在寒风的裹挟下,像一条巨蟒翻滚抽搐着……原来这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皇家灵堂。
灵堂门口,傲然站立着两个身披白色战衣的御前侍卫,一手叉腰,一手扶刀,脸色凝重,纹丝不动,像两尊铜像伫立在门外,那气势似乎都能喝退阎王派来索命的小鬼儿。
灵堂正中摆放着一具金丝楠木打造的棺材,棺材中平躺着一位身穿华贵服饰的老妪,很明显,这个死去的老妪被精心修饰过,在灵堂昏暗烛光的映照下,似乎只是在那儿安详的睡去。
灵柩旁边,一个身披重孝的20几岁的青年半跪半坐斜靠在棺材的侧板上,只见他长着瓜子脸,尖下颌,消瘦的脸颊惨白没有血色,一双细长的眼睛饱含着泪水,用手扶着灵柩喃喃自语,不时扶胸微咳,显得极端的虚弱……
这个青年是谁?他又是在为谁守灵呢?
这个青年不是旁人,正是北魏帝国当今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而灵柩中的那个仙逝的老妪正是拓跋宏的奶奶,一手掌控了北魏帝国朝政长达数十年之久的冯太后。
公元490年9月,冯太后病死于帝国首都平城的皇宫内。史书记载,一连5日,皇帝拓跋宏不吃不喝,只是在灵堂哭泣,哀伤的不能自已。大臣们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皇帝如此不顾身体,如果病倒可如何是好。
终于,中部曹华阴人杨椿找了个机会,劝说拓跋宏道:“陛下您肩负祖宗留下的大业,亲临统治万国的重任,怎可以像一个普通人那样,为了讲究小节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倒地不起呢?文武百官为此惶恐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况且,圣人的礼节,再大的悲哀也不可以毁伤性命啊。”拓跋宏很受感动,并为此吃了一次稀粥。根据《魏书》记载,杨椿为冯太后生前近臣,太后生性严明,在拓跋宏受杖责时,杨椿曾多次从中调解。所以在拓跋宏哀伤之时,也只有像杨椿这样人的话才能被听得进去。
大臣们见皇帝态度有所变化,于是纷纷上书,请求赶快确定冯太后的安葬地点,同时按照汉、魏时期的惯例,以及冯太后生前遗嘱,安葬完毕后脱去丧服。没想到拓跋宏下诏说:“自从遭受灾祸和惩罚,恍惚之间,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我侍奉太皇太后的灵柩,就好像看见她老人家的身影,至于你们所说的什么安葬时间地点,我实在不忍心听到这些。”皇帝的哀伤之情遍及字里行间,但大臣们的考虑确实有点多余。
北魏皇帝皇后死后,按照旧例,都是要返回“金陵”安葬,而金陵位于帝国旧都盛京(内蒙古和林格尔旗),距离当时首都平城将近200公里,冯太后的老公文成皇帝拓跋浚就葬在金陵。大臣着急询问拓跋宏如何安葬冯太后是因为,如果选择回金陵安葬,就要早早启程,因为在路上还要花费十天半个月,活人等得起,死人可等不起啊。
不过大臣们显然低估了冯太后在拓跋宏心目中的分量,冯太后在生前,就多次考察首都平城附近的方山,认为那里山清水秀,表达了死后要葬于方山的愿望,并在生前就开始在方山为自己建造“永固陵”。史书记载,拓跋宏和冯太后还多次考察工程进度。拓跋宏又怎能违背奶奶生前对自己陵寝的选择呢?
古人认为生死循环,死后还会在另一个世界重新相见,看过这个连载前面章节的朋友应该知道冯太后亲手毒死了献文帝拓跋弘--自己老公拓跋浚的皇太子,不管生前谁是谁非,自己死后如何在地下面对自己的老公拓跋浚呢?所以冯太后不愿意死后与拓跋浚合葬于金陵应该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这种政治强人最终选择远离自己老公或老爸安葬的例子有很多,清代的孝庄皇太后,雍正皇帝,等等。尽管官方的解释有很多,但我认为“由于做过‘亏心事’,不愿意死后直面旧人”的因素还是占很大比例。
冬十月,宗室王公、大臣们再次上书,坚决要求安葬冯太后,于是皇帝拓跋宏同意办理,并亲自护送灵柩到安葬地点,并下诏说:“平常銮驾出行时跟随的各种仪仗队,此次都不用跟随了,只需要皇家侍卫像往常一样防守保卫即可。”拓跋宏取消了平时吹吹打打的仪仗队,也是出于对冯太后的尊敬,以及表达自己的哀伤之情。
初九,北魏帝国在平城郊外的方山永固陵安葬了冯太后;初十,孝文帝拓跋宏祭拜冯太后的陵墓;初十五,皇帝再次祭拜陵墓。魏孝文帝确实担当得起这个“孝”字,斑斑史籍,把拓跋宏失去他最亲的亲人、抚养他长大的奶奶、他一生的导师冯太后的极度哀伤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动容。
此时,按照鲜卑人的旧有习俗,拓跋宏早已应该脱下丧服,开始正常的生活了,而众位大臣也按照惯例建议皇帝尽早“节哀顺变”,开始领导政府日常
喜欢铁血魏晋南北朝请大家收藏:(m.dmbook.win),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