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百~万\小!说来
王小波:一位知识分子和一个时代(4)
丁:我还没有认真比较过他们二位。从直觉上讲,我觉得王朔倒不是“乖孩子”,也是“坏孩子”。但他的“坏”缺少一种明确的建设性。而王小波要建设什么是很清楚的。他对于什么是人类文明成果中的好东西是很明确的。他不是要消解一切价值。他要粉碎的只是专制、愚昧、虚伪等等腐朽的价值取向,同时,以科学、理性、独立、自由的价值观建设新的文化。他与王朔的差异可能在这里。
四、王小波的意义
谢:小波的影响恐怕是长久的。这几年我们说陈寅恪也好,吴宓也好,顾准也好,他们都是老一代的知识分子,虽然每个人的思想都曾经历过不同的变化,但就其整个知识背景而言,他们毕竟与我们不是一代人。而像王小波这样新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离我们却很近。他辞世的时候还不足45岁。他的去世,提醒新一代知识分子,我们不但承担着历史的责任,我们自己也开始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要写好自己的历史,不要给后人留下空白。
前几天看到清华大学秦晖的一篇文章,是说精神贵族和贵族精神的,我觉得小波的意义就在于他有贵族精神。我和他只有一面之交,就是上次我和你一块去他家为《黄河》组那篇《寻找无双》的稿子。看他的举止,感到他是一个外表散漫单纯,而内心特别丰富的人。再回头读他写的东西,发现当代作家中真正拥有他那样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真不多。
丁:小波是1988年回来的,当时情况还不错,他也想让国内文学界承认自己,他也是普通人嘛。《黄金时代》出版以后,北京作协有一次开会请了他。他参加了一次这样的会,就不想再参加了,因为他觉得讨论的话题实在没什么意思。
谢:这一两年,还没有哪一位作家的死,让我产生这么多的联想。你说王小波是中国第一个英年早逝的自由撰稿人,我不知道是否确切。但小波在的时候,我们读他的随笔,他的,对他的未来抱以很大的希望,总相信他还会写出更多的好东西来。他的突然早逝,让我为之一震。他的角色,没人能够替代。知识界对小波的惋惜和怀念,也是一种警觉,我们还是抓紧时间做知识分子最应该做的事情。历史的发展有时很奇怪,一个人的偶然去世,也许会唤醒人们早已麻木了的神经。王东成说得好,上帝为什么对中国如此不公平,我们缺什么就要拿走什么。在小波45岁生日那天,参加花城出版社为小波举行的《时代三部曲》讨论会,不知不觉中,我突然感觉到,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美好的心灵在始终伴随着我们。小波说到底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总觉得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里。他的理想就是人们应该自由地生活在宽松的环境里,而这是人类能做到的。
1997年5月10日~15日
。 最好的网
王小波作品暨集《黄金时代》研讨会纪要(1)
李银河整理
1994年9月28日上午9∶30,王小波作品暨集《黄金时代》研讨会在华夏出版社二楼会议室召开。与会者有著名文学评论家及报社记者近20人,会议由华夏出版社编辑(《黄金时代》一书责编)赵洁平主持,副总编辑林建初出席了会议。
以下为研讨会发言摘要:
第一部分:主题发言
白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奇特的作品,它与当前流行的作品决然不同,以新的眼光、新的方式表现了新的意味。
谈三点印象式的观感:
1、反讽的方式:这本书中的主人公王二,就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来看,可能是“垮掉”派,不能算是好孩子。但他追求个人自由和反媚俗的行为方式,却反s出了时代本身的荒谬;这样就使“垮”与“坏”具有了另外的意义;另外,作品里对“性”的描写,又构成了对渗透意识形态的爱情的一种反讽,写出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
2、喜剧的心态:这本书在看取历史与现实的态度上,超脱,随意,嘲讽的意味处处显现,具有一种玩历史于股掌之上的倾向,这种意识比正剧意识和悲剧意识更为独特,也更为重要。
3、放达的语言:作品的语言与作品的内蕴相得益彰,机警而内含诙谐,粗俗而富于理趣,自由放达中充满了感觉的灵动与理性的聪颖,可读而又可思,从而使语言本身构成了一种表现对象。
朱伟(《人民文学》):
这本书很有意思。记得1989年我就看过书稿,当初看了印象很深刻,如果当时能发表,对整个文学界都会起很大作用。
王小波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我也当过知青,但在我看来,所有写知青的书都很假,像梁晓声的就是这样。王小波写的知青生活是真实的。文学理论界正在讨论“新体验”和“新感觉”,王的就是这类理论的现实表现。
王小波的在表面层次很好读。他贴近自己的感受,不故作高深状,也不故作平庸状,是很本色的。建国以来大多数文学作品总是被意识形态牵着走,作家不写自己的感觉,不愿面对自己的感觉,怕人说自己没有深度。
蒋原伦(《文艺报》):
这部在台湾得奖,我觉得不仅在台湾,在大陆也应该得大奖。从文体上看,内容粗鲁,但一开
喜欢王小波十年祭请大家收藏:(m.dmbook.win),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