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彧的话音未落,陈群、曹仁、曹纯和刘晔等四人立刻站出来反对,坚定支持程昱,众口一词,谏言曹操登基称帝。
为此,他们祭出杀手锏,提出最具说服力的理由,这就是:眼下大军整编之所以半途而废,其根源就在于曹操自身官职太低,如果进位称帝,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所以,陈群、刘晔等人一致认为,曹操此时登基、君临天下,于大局有利,于麾下文武百官有利,并且可以率先抢占正统之名,占据大义。毕竟汉帝刘协已经殡天四年有余,天下一直处于无主之中,此时登基称帝无疑是最容易得到黎民百姓的认可,从而占据大义正统之名,为日后平定天下占得先机。
眼见陈群等人旗帜鲜明地支持程昱,怂恿曹操称帝,荀彧据理力争,与程昱等人争执起来。这时沉默许久的曹操突然站起身来,沉声道:“遣使前往荆州,孤支持刘景升承袭正统、登基称帝,愿与他结盟,同生死、共进退,共抗李贼。以半年为限,如果半年之内刘表迟迟不动,孤愿为天下先!”说完话时,曹操已经离开正堂,步入后院。
荀彧全身惊颤,目瞪口呆地看着曹操大步流星的走出大堂,满脸煞白,心中五味杂陈,戚戚然一片凄凉。说什么半年之内刘表不从,孤敢为天下先,实际上就是曹操自己想当皇帝,却又不愿与刘表反目成仇,于是便以半年为限,藉此掩饰他迫不及待的皇帝梦。说到底,这纯粹是借口。冠冕堂皇的托词而已。
荀彧追随曹操多年,曹操的秉性和脾气早已被他捉摸得通透,只要曹操稍稍透漏口风。他立刻就知道曹操想干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这绝不是吹嘘、信口胡诌。而是事实。荀彧对曹操的了解胜过他对自己的了解,而曹操对他的了解亦是如此。
这是他们这对主臣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是他们之间长期以来都心存芥蒂相互提防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诉求,或者说是理想抱负,而这恰恰是他们之间矛盾的根源。理想和信念的对立决定着他们只能是相互协作却又相互利用的复杂关系,无法彻底融合在一起,总有一天还会分道扬镳。
曹操心中想的始终是帝王霸业,也许他最初的理想并不是争霸天下。仍旧心存忠心汉室之念,但近年来随着汉帝驾崩、袁绍僭越帝位,曹操已经彻底对汉室不抱有任何期望了,转而一心一意谋划着属于自己的王朝,曹氏天下。这是曹操毕生的夙愿,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为曹家打下一片江山,为子孙留下万世基业,世代相传,流芳百世。
与曹操的千秋霸业相比,荀彧出身士族门阀。荀家世受皇恩,他一生的理想和抱负就是中兴汉室,在自己手上重现“光武中兴”的盛况。为此他出仕多年。四处寻找能够中兴汉室的将相之才,他知道自己没有“霍光”的能力,却愿意辅佐霍光成事,而曹操曾经就是他眼中力挽狂澜于即倒的“霍光”。
尽管荀彧早就察觉曹操暗藏帝王之志,但是他一直不死心,认为这是一种错觉,臆测不足为信,岂不闻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正是抱着这种近乎是自欺欺人的信念,他一直试图打消曹操的帝王之念。不要做乱臣贼子,要做就做汉室的中流砥柱。
毫不夸张地说。荀彧心里始终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侥幸心理。不到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他不愿放弃自己为之奋斗多年的成果,不愿放弃自己为之坚守一生的理想和信念。
只可惜荀彧终究还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君临天下的巨大诱惑。他之前的直觉并不是错觉,而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近一年多来的煎熬和折磨,促使曹操下定决心登基称帝,惟有君临天下才能解决目前所面对的一切苦难。昔日袁绍凭借一纸空文就能驱使数以百计的世家豪强为己所用,硬生生挡住了西凉李利麾下数十万大军两年多的进攻,难道他曹操还不如志大才疏的袁本初吗?
这一切荀彧并不是不懂,而是他不愿意面对,违心地否认了自己的直觉,强迫自己不要多想,只要曹操一天不登基称帝,一切就有转圜的余地,一切就有挽回的可能。因为这是他甘愿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信念,他不愿意放弃,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有理想才有动力,有动力活着才有意义。这是他赖以生存的追求,也是宁折不弯的信念坚守。
但现在,随着曹操公然表态,荀彧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仅存的一丝侥幸也随之烟消云散。他的坚守毫无意义,自以为能够改变曹操的心意,却不料无论他如何努力,始终都无法改变曹操那颗坚若磐石的帝王之心。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只是荀彧明白的太晚,太固执,根本接受不了摆在面前的残酷事实。
曹操离开大堂之后,曹仁和曹纯二人用审视的眼神看了看荀彧,随即满脸失望地摇了摇头,转身离开。陈群站在荀彧身边,担心他颤颤巍巍的身体随时会倒下,是以陈群伸手准备扶住他,却被荀彧甩手推开,似乎陈群碰一下他就会玷污他的清誉一般,拒人于千里之外。即使这样,陈群还是站在他身旁,一双手随时准备着,唯恐他接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昏阙在大堂上。
陈群是荀彧向曹操举荐的,出仕之后一直深受曹操赏识,历任将军府掾、主簿从事、主簿、兖州别驾等官职。现下他担任丞相府长史从事,辅佐
喜欢骁骑请大家收藏:(m.dmbook.win),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