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像个不懂事理的愣头青吗?明显不像。
他既然把话挑明。钱谦益无官一身轻,再接着含糊其辞地打哑谜就落了下乘,当下坦然承认:“不错,唐鲁相争,唯有国家受害,唯有弱势一方妥协忍让,否则令亲者痛仇者快,断送北伐收复故土的大好良机!”
“这个……。还要从长计议。”虽然是意料之中的答案,张煌言还是露出一丝苦笑,钱谦益说的是大实话,他却不能轻易附和。
鲁王政权自从竖起抗清大旗,一直处在最前线,无数抗清志士在这面旗帜的引导下前赴后继,十几万军民百姓为之流血牺牲,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大家仍然在坚持抗清斗争,拼着全部的身家性命。奋斗数年才打下这点基业,如果就这么拱手相赠的话,别说那些一向以鲁王政权为朝廷正朔的极端派。就是张煌言和张名振都不甘心。
在张煌言想来,唐鲁肯定是要谈和的,鲁王政权肯定也是要让步的,但必须要保留相对的自主权,好容易打下的这点家底如果被某个军阀莫名其妙的吞并了(比如说汪克凡),大家当初又何必提着脑袋坚持抗清?
不信任。
张煌言对隆武政权不信任。
对汪克凡这个大军阀更充满戒心。
隆武政权虽然实力很强,内部却军阀林立,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隆武帝是不是天命所归的中兴之主。能否担起打败满清的重任,张煌言还不敢确定……作为鲁王政权的重要将领。他和张名振要为牺牲的烈士负责,要为麾下的将士负责。要为整个鲁王政权负责,如果对隆武朝廷太过软弱,完全放弃自己的利益,那不是顾全抗清大局,而是极端的幼稚。
很纠结。
从个人感情来说,张煌言对隆武朝廷和汪克凡还是很欣赏的,他们一次次地打败清军,张煌言都为之振奋不已,但是隆武朝廷的势力扩张到浙江和福建后,唐鲁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回避,张煌言首先要维护鲁王政权的利益……对于唐鲁谈和,他和张名振抱有很大的诚意,却又担心隆武朝廷过于强势,引发鲁王政权的强烈反弹,如果最后真的刀兵相见,就像钱谦益说的那样令亲者痛仇者快,鲁王政权早晚必败,他和张名振也将面对左右为难的尴尬选择。
至于汪克凡这个大军阀,张煌言还看不清他的真实面目。
自古每逢乱世,枭雄都层出不穷,虽然一时各领,最后却大多被历史淘汰,真正能修成正果的屈指可数。鲁王政权以大明正朔自居,可以和隆武朝廷谈判,却不能臣服于汪克凡之流的军阀,如果楚军想要吞并浙东,张煌言和张名振别无选择,只能与之誓死周旋!
“依牧斋先生看,唐鲁谈和有几分成算?”张煌言多半是试探,小半是请教。
“这个不好说,大致上五五对开吧。”钱谦益略微考虑了一下,给出一个答案。
“噢?没想到牧斋先生这么看好……”张煌言有些意外,钱谦益认为唐鲁和谈有五成把握,太乐观了吧?
钱谦益分析道:“和谈能否成功,一在势,二在人,当前大势下,唐鲁之间虽然已有冲突,却还没到不死不休的局面,反倒是汪克凡的态度难以琢磨……”
朱元璋和陈友琼、张士诚开战,是因为大家的实力都很强,亟需向外发展生存空间,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没有和谈的可能,眼下的形势却有所不同。隆武政权这几年发展的太快,对外还有很多地盘可以去抢,对内有太多的问题要处理,只要鲁王政权做出让步,双方就有和谈的基础。
这就是所谓的大势所趋,也就是因势成事。
除了大势所趋之外,还有因人成事的因素。
隆武政权和鲁王政权的内部都不是铁板一块,各家政治势力都采取何种态度,对和谈的结果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这其中,实力最强的汪克凡究竟是什么态度,至关重要。
“牧斋先生有所不知,唐藩所谋,是要我家监国退位归藩,这实在是强人所难了。”张煌言又一次露出苦笑,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鲁王朱以海只要保持监国称号,和隆武朝廷之间的矛盾就无法调和,他和张名振都觉得谈和成功的希望很渺茫,只是在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这个嘛,也不算太过分吧。”钱谦益露出很不理解的表情,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说道:“唐鲁之争在于朝廷统继,如今唐强而鲁弱,鲁王殿下本该退让的,难道张名振、张肯堂都想不通这么简单的道理?”
钱谦益说一句,留三句,有些话不方便说透,隐隐点上一句就是极限了。隆武朝廷刚刚打赢宁镇会战,正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时候,鲁王朱以海如果要争天下,也得暂避锋芒,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到将来实力发展起来了,再称监国只是一纸诏书的事情,又有什么难的?
“哦,牧斋先生说的是……”张煌言无言以对。
钱谦益不了解鲁王政权的内部情况,所以才认为唐鲁和谈有五成把握,鲁王政权里面的强硬派却越走越远,准备拥立朱以海称帝,
喜欢残明请大家收藏:(m.dmbook.win),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