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的院落暂时没有人居住,但是成栋是按照现代单人公寓的模式来修建的,一共被分成六个房间,里面有床、有衣柜、有床头柜,另外还有一些可以放置个人物品的架子,架子也是成栋根据现代的一些收纳柜做的改良,这些东西实用性都很强,以致于制作这些家具的木匠师傅追着成栋想要拜成栋为师,弄的成栋也是哭笑不得。
后面跟第一进院落中的房屋差不多样式,挑高的屋顶,房屋中间是一排排用来放书的书架的书基本上都是李管事从镇上采买回来的,成栋特别交代如果看到一些对种地有帮助的书籍请他一起带回来。
因为成栋的这句嘱咐,李管事差点把两条腿给跑断了,才好不容易在一家书肆的角落里面找到了《上农》、《任地》、《辩土》、《审时》、《齐民要术》、《陈軎农书》这六部农业方面的书籍,在翻找的时候,李管事还看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书籍,想到成栋的爱好,李管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买了回去。
成栋拿到书的时候很有些遗憾,这个地方没有明朝,如果有明朝这个朝代,《天工开物》、《齐民要术》这些非常优秀且实用的书籍已经问世了,若是能够买到能省下他不少麻烦,现在看来也只能自己弄了。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成栋并没有瞒着李若松和李若杉,确切的说,他都是把这两个人带在身边的,李若松听得多问的少,李若杉则像个好奇宝宝一样,问个不停,成栋就很有耐心的给李若杉解释他这么做的原因。
这些书籍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什么用处,比如农业方面的书籍,村子里没有人不会种地,庄稼这种东西,跟人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你越是用心的侍弄庄稼,到了收获的季节你的收获就会越多,当然,有的时候也要看老天爷的意思,若是到了该收庄稼的时候老天爷不赏脸,一直下大雨,那这一年的收成基本上就要泡汤了。
成栋虽然没有在乡下待过,却很清楚农业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农具的改进与普及对一个农业社会来说有多么重要,只可惜,成栋对这些只有大概的理论概念,比如大棚养殖、种子培育、土质改造什么的,他知道有这些事情,但是具体是怎么弄得,他完全不清楚。
尤其是种子的培育,他打小就知道那位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的科学家,也大概了解杂交水稻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操层面上他是一点经验都没有,什么不育系什么保持系的,他是完全弄拎不清,他只记得如果不是那位老先生,搞不好他们国家发展不了这么快,光是吃饭问题就足以将一个国家生生拖垮掉,一个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并不是体现在有多少农民上面,也不是体现在有多少耕地上面,而是体现在农业技术的革新以及耕地保护上面。
对于这一点成栋也不着急,术业有专攻,他有想法,总有厉害的老农有经验,两相结合一下没准会得到一些收获,且当年他们的科技比现在的科技领先几百年,就这,当年的研究还用了好多年的时间才成功,所以成栋并不心急,只要能够先把农具进行革新,把人力解放出来,把生产力提高,其他的都可以慢慢来。
农业书籍一方面是给村民们提供一些思路,另外也是为他们后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便于他们进一步优化这些书籍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事情。
考虑到后期会有村民来借阅书籍所在的院落一共有两扇门,一扇门是从前面的院落连通过来的,便于住在这里的夫子和在前面念书的孩子们到这里来借阅书籍,另一扇门就是专门给村民们使用的,这扇门开在右侧,与前面那扇门是完全分开的,就连给村民们的书籍也都是单独放在一间房屋中的,这间房屋跟其他两间房屋并不相通,仅有一扇对外的侧门,这也是避免村民们进进出出的对前面造成不好的影响。
由于这个院子建造起来比较简单,所以在地买好之后,李管事就安排人先开始修建,这里还发生了一件让李齐非常感动的事情,当这个院子要开始修建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村子里所有的人都来了,并不是来看的,而是来干活的,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总角孩童,无一人没到场,哪怕是李齐大伯家的几个儿子、孙子也全部都来了。
能搬砖扛土的就去做力气活,不能做力气活的就帮忙洗菜做饭,孩子们则是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忙递个水拿个东西端端碗盘擦擦桌椅什么的,因为这间学堂,整个村子都动了起来。
这些村民们每天都来帮忙,学堂以令人吃惊的速度盖了起来,原本需要一个半月的工程硬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当学堂最后封顶完成的时候,所有在场的人全部欢呼起来,小孩子们在几个院落中跑来跑去,一边大声的笑着,一边高喊着能念书了,能念书了。
老年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冲李齐一家人磕头,口中直称李齐一家人是活菩萨,是老天爷派来拯救他们的,在听到连村里的大人他们也会抽空教他们识字念书之后,村民们更是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读书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谁家的孩子要是能够送到学堂里面念书,那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读书也是一件非常花费银两的事情,每年光是先生的束脩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般的先生收的束脩大约是一年半两白银,好一点的先生束脩能要到一年一两白银。
喜欢穿越之一品贤妻请大家收藏:(m.dmbook.win),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